在2006年启动的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西部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开始利用最新的遥感数据进行第二次冰川编目的编制。第二次中国冰川编目采用当前国际通用的遥感和GIS方法,以美国Landsat TM/ETM+遥感卫星数据为冰川边界描绘主要数据源,并以SRTM V4数据为冰川高程属性提取数据源。裸冰区冰川边界的提取方法采用国际认可的高效波段比值阈值分割方法来进行,并以自主研发的冰川区山脊线提取方法来提取冰川区分冰岭,结合结果的人工修订,进而形成最终的冰川边界数据。同时,基于通用的GIS算法,来计算冰川的面积、周长等几何属性及最大、最小及平均等高程属性。野外GPS测量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验证结果显示,基于第二次中国编目中所用方法获取的冰川边界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和冰川面积精度,能够满足各行各业对冰川编目数据的精度要求。 截止2013年底,基于Landsat影像的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完成了西部地区86%地区的冰川编目,共解译出冰川42370条,总面积43102.58km2。未完成部分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地区和念青唐古拉山中东段等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受印度季风影响,具有很高降水量并且常年被积雪和云覆盖,无云无雪的优质遥感影像很难获取。可获取的优质遥感影像大多是在2000-2005年间拍摄。为保证成果数据时间上的统一性,这些地区的冰川编目未依据这些影像进行编制。目前这些地区的冰川编目还在基于最新的Landsat-8/OLI传感器的数据处于编制过程中,并将于编制完成后向社会发布。在目前发布的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集中,青藏高原东南部等二次编目未完成区域的数据用最新数字化和更新的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集(许君利 et al. in Review)代替,总计使用第一次编目数据集中的冰川6201条,面积8753.5km2。
采集时间 | 2006/01/01 - 2013/12/31 |
---|---|
采集地点 | 中国西部地区 |
数据量 | 105.0 MB |
数据格式 | shp |
坐标系 | WGS84 |
第二次中国冰川编目采用当前国际通用的遥感和GIS方法,以美国Landsat TM/ETM+遥感卫星数据为冰川边界描绘主要数据源,并以SRTM V4数据为冰川高程属性提取数据源.
仪器自动观测 人工统计数据
野外GPS测量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验证结果显示,基于第二次中国编目中所用方法获取的冰川边界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和冰川面积精度,能够满足各行各业对冰川编目数据的精度要求。
# | 标题 | 文件大小 |
1 | 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说明-20170425.pdf | 3.1 MB |
2 | 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zip | 23.7 MB |
3 | -V4.docx | 4.6 MB |
4 | Second_Glacier_Inventory_China.rar | 20.2 MB |
5 | V1.0)-文档.zip | 808.3 kB |
# | 时间 | 姓名 | 单位 | 用途 |
1 | 2021/01/20 22:20 | rui kai |
CDUT
|
毕业设计所做的相关方向为冰川,需要用到中国冰川编目数据,希望通过,诚挚感谢。
|
2 | 2021/01/10 23:17 | 罗蓉 |
wuhan university
|
用于进行科研分析以及毕业设计实验所需要的一些数据
|
3 | 2021/01/06 21:47 | 张宏杰 |
辽宁师范大学
|
用于论文写作 需要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
4 | 2021/01/06 20:08 | 曾康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是青藏高原周边冰川与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的关系
|
5 | 2021/01/06 00:36 | 王振霖 |
湖南科技大学
|
初步实验结果对比,仅用于对照,不作为结果发布。
|
6 | 2020/12/27 20:37 | 刘美萱 |
宁波诺丁汉大学
|
帮老师的数据作初步分析需要用冰川编目的ELA作参考,算是课余兴趣
|
7 | 2020/12/25 20:21 | linxiaoli |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
项目做图需要,希望能得到中国新疆地区冰川数据,望批准。谢谢!
|
8 | 2020/12/23 20:01 | 李虹彬 |
河海大学
|
论文题目:基于弹性系数法的阿克苏河径流归因分析
论文摘要:为了探究阿克苏河径流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情况。采用Mann-Kendall、Pettit检验法结合距平序列变化分析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和突变情况,并基于弹性系数法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在此基础上,根据突变点检验结果,将历史长序列划分确定为基线期(1956~1976年)、改变期Ⅰ (1977~1993年)及改变期Ⅱ (1994~2018年),定量研究了阿克苏河径流变化的归因。结果表明:(1)阿克苏河流域1956~2018年的年平均降雨和径流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而潜在蒸散发呈现出递减趋势。(2) 径流变化对降雨和潜在蒸散发变化的敏感性程度自基线期到改变期Ⅱ呈显著的增加趋势。(3)径流变化对降雨变化的响应更敏感,降雨的增加与潜在蒸散发的减少都会导致流域径流量的增加。(4)自1977~2018年,气候变化使径流量增加的影响(59%)明显大于人类活动使径流减少的影响(-41%),气候变化是阿克苏河径流量变化的主导原因。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
9 | 2020/12/20 04:33 | 魏志强 |
北京师范大学
|
冻土碳循环研究,以及青藏高原冰川湖、小湖调查
|
10 | 2020/12/19 23:23 | wang wenhui |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
论文题目:天山阿拉套和博罗科努山脉冰川变化动态遥感监测
论文摘要:利用1989/1990年Landsat TM,1998/1999年TM,2011年TM和ETM+,以及2015年OLI遥感影像资料作为数据源,运用比值阈值法(对于TM/ETM+是b3/b5,对于OLI是b4/b6)结合目视解译方法,提取了天山阿拉套和博罗科努山4个时段的冰川边界,并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分析了研究区冰川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从1990到2015年阿拉套山脉的冰川面积退缩率达到25.03±2.56%,面积年变化率为-1.10±0.040%;从1989到2015年博罗科努山的冰川面积退缩率达到22.97±2.62%,面积年变化率为-0.96±0.040%。两座山脉的冰川在最近几年(2011到2015年)加速退缩,小冰川(<1km2)的退缩速率快于大冰川。研究区表碛覆盖型冰川的数量相对较少,这类冰川的退缩率较低,说明研究区冰川末端的表面冰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冰川消融。暖季(4月到10月)气温的升高是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冰川面积的变化与小冰川的数量以及冰川所处的海拔和坡向有关。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005-2020 备案号:陇ICP备05000491号
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730000 电话2:0931-4967592, 0931-4967596